知乎上有個問題:" 為什么別人的成功那么容易,而我努力了還是未能如愿?"
有個高贊回答:" 因為你只看到了別人臺面上的光鮮,看不到別人在角落里的艱辛。"
這個網友的回答,讓我想起最近大火的 " 煎餅西施 "。
這位煎餅西施是山東一位 23 歲姑娘,因為擺攤煎餅,月入 2 萬,掀起一陣陣熱議。
" 連擺地攤掙的錢都比我高,真是白讀那么多年的書。"
" 諷刺啊,我連一個擺地攤的都不如。"
這就是現代人最大的錯覺:認為別人的工作,賺錢容易。
只看見高薪,卻看不見背后的辛苦。
為了趕上早餐時間點,她早上 5 點開始擺攤,一站就 8 個小時。
為了更好的口感,餅的厚薄程度,火候程度,她嘗試了成百上千次。
每天晝夜不停地忙碌,為此暴瘦了 10 斤。
我們經常耳聞某人靠擺地攤掙得荷包鼓鼓的,就以為誰去擺個地攤就能輕易獲得高收入。
卻不知,他們掙的每一分錢背后,都有常人熬不了的苦。
從寫字樓到地攤的距離,其實是很多人一輩子到達不了的距離。
我家樓下有一個燒烤攤,我經常會去點一瓶啤酒和幾份烤串,一來二去,跟老板熟絡起來。
小攤生意很是紅火,有一次,我羨慕地對老板說,有這樣的人流量,應該賺得盆滿缽滿吧。
他抽著煙苦笑著說,不瞞你說," 月入幾萬是沒問題,但完全不是人干的活。"
他開始跟我道起背后的枝枝節節。
他們夫妻倆從中午就要開始忙碌,一個人開著面包車去進貨,一個人切食材、穿串、調蘸料。
等到六七點客人多起來時,他們要在煙熏火燎中煎熬好幾個小時,炭火烤得汗淋淋,煙熏得眼睛都睜不開,不僅身累,心也累。
他們要時時留神顧客的需求,一會兒這桌吆喝加幾根烤翅,一會兒那桌要一打啤酒。有的不要辣,有的要微辣……
夜晚 12 點過后人群才漸散,筋疲力盡的夫妻倆又要開始打掃衛生,一直到凌晨兩三點。
然后,一覺睡到天亮,再次馬不停蹄地張羅起來。
從下午到凌晨近十二個小時忙個不停,每天如此,周而復始。
老板說,這行業就是這樣,你想清閑點,賺的錢入不敷出;
想賺得多點,就得豁出命去干,所以很多同行撤攤另謀出路了。
而這位老板憑借著燒烤攤換了一輛奧迪 A6,也在老家買了一套房子。
但不是他幸運,生活里一點一滴的成績,都是他努力跟生活拼搶來的。
他畢業于一所名牌大學,憑借名校光環,進入了互聯網大廠。
因為受不了沒日沒夜地加班,沒干幾個月,就辭職了。
后來,又找了一份清閑工作,渾水摸魚了一年,心高氣傲的他又嫌棄工資太低。
" 地攤經濟 " 火熱的時候,他覺得擺地攤時間既自由,收入又不錯。
所以用僅存的一點積蓄,在鎮里的菜市場支起了一個面線糊攤。
可沒想到,堅持不到三個月,又灰溜溜地回寫字樓上班了。
為什么?
他放不下面子。
他沒法像市井攤販一樣扯著嗓子喊,只能像悶聲葫蘆一樣傻站著,熟人過來打一聲招呼,他都恨不得鉆進地縫里。
他也吃不了苦。
菜市場六七點就人來人往,按理來說,他得四五點就起來先把鹵蛋、雞蛋花、大腸、醋肉這些面配料準備好。
可他要么賴床,錯過黃金時間段,要么直接給自己放假休息。
這就是為什么同是擺攤,燒烤攤老板混得風生水起,我堂弟卻鎩羽而歸。
他們之間的距離差的不是學歷,而是一種心態、一種姿態、一種決心。
我一直很欣賞洛克菲勒的一段話:
" 如果有一天,有人將我剝得身無分文,丟在沙漠,只需要有一群駝隊經過,不久之后我又能建立起一座商業帝國。"
弱者的身份,從不會因為環境的變化就成為強者。
反之,真正的強者走到哪里都是強者,因為他身上的韌勁、品質、認知,決定了他可以在任何一個行業站穩腳跟。
工作職場上有一個名詞叫——可遷移能力。
意思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,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后可復用的能力。
這樣的能力不僅僅是指掌握的技能,更多的是態度和認知。
當一個人擁有可遷移能力,無論他是在 IT、金融等高薪行業,還是在擺地攤、外賣等門檻低的行業,都可以脫穎而出。
之前,有一名叫姚志剛的外賣大叔上了熱搜。
大叔年輕時曾是一名消防兵,后來被分配到江蘇常州一家銀行,因為業績優秀,一路做到支行行長的位置。
后來,他開始投簡歷,找到了一份外賣騎手的工作。
他頂著刺骨寒風、灼灼烈日,不抱怨,不喊累,能掙一單的錢就掙一單的錢。
他堅持 " 巧跑 " 而非 " 死跑 ",每次都細心觀察周邊環境:
商家在哪里、小區哪個門不能走、哪里可以抄近路。
時間一久,每接一單,他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規劃出最優路線。
入職一個月后,他就成為配送站的 " 單王 ",一個月跑出 1580 單,站里的年輕人都不是他的對手。
入職 4 個月后,他就成為紅星站的站長。
如今,平均每天跑 50 多單的他,月收入早就過萬了。
能吃苦耐勞,有謀有略,讓姚志剛在銀行工作時,當上行長;
在當外賣手時,能成為業績最好的那個人。
曾經有讀者寫信給作家劉墉,向他咨詢工作選擇的問題。
他說自己現在有一份穩定的工作,但是做得并不開心,想跳槽到另外一個平臺。
劉墉回答:
" 我們常常在排隊的時候,排在這條線覺得那邊人少,就跳到那條線去,結果你在跳的時候,那邊就有別人過去了,你不見得快,搞不好還變得更慢。
今天你放棄了這個工作,去換另外一個工作,你是不是會加倍努力?
換個角度想,既然能在另一個工作上加倍努力,那你在現在工作上也加倍努力,是不是也能有不錯的表現?
如果我做了一個抉擇,我就不要怨,我就努力地做下去。"
有時候,一個人的成功,往往不在于你干哪份工作,而在于你這個人。
每一個行業都宛如一座金字塔。
我們看到的那些月入幾萬的地攤從業者,其實也是行業內的天花板。
而所謂的從寫字樓到地攤的距離,其實就是普通人與高手之間的差距。
這一段距離有多長,取決于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。
1. 普通人陷入內耗,高手強大內心。
比爾 · 蓋茨說,要學會接受不可避免的現實,學著去應付缺陷帶來的問題,并且不為此而抱怨。
每個人都受過工作的委屈,都挨過生活的耳光。
一味陷入自怨自艾中,只會持續地自我內耗。
讓內心強大起來,專注于工作本身,一切傷神費腦的事情自然會變得微不足道。
2. 普通人半途而廢,高手日拱一卒。
這個時代,有無數個遠方讓我們選擇,但抵達遠方的那張車票上,寫的并不是 " 選擇 " 兩個字,而是 " 堅持 "。
不要想著一畢業就想有好工作,不要想著一工作就能升職漲薪。
我們都不是天選之子,偶爾的平步青云終是僥幸,長期的厚積薄發才是真理。
3. 普通人只想湊合,高手追求極致。
工作處處都充斥著 " 二八法則 "。
你想成為 20% 的人,那付出的努力、完成工作的質量就要超過那 80%。
身處有前途的行業不一定能給予你高薪,但當你的能力領先大部分人時,無論在哪個行業都能分到更大的蛋糕。
▽
稻盛和夫在他《活法》中提出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。
" 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,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,培養崇高的人格,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。"
當你敷衍工作時,工作也在默默拋棄你。
當你鼓足勁要跟工作死磕時,這就是你強大的開始。
注: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
作者:洞見 · ciyu ,洞見(DJ00123987)旗下專欄作家